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3号瑞辰国际中心1102室,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
邮编:100125
电话:010-67756312-8019
邮箱:ssnyfh@vip.163.com


当前位置:

   2024/07/18

2024年7月8日,由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慧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期2024现代设施农业融合发展交流会暨设施园艺学术会议产研对接预演成功召开。

本次活动在线上举行,旨在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产研对接平台,技术需求一对一对接,分享最前沿成果技术专利。

第一期产研对接会由北京慧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法人王明媚主持,筛选了两位专家代表、两位企业代表分别进行了推介宣讲,并在会议结束后帮助专家与企业进行了后续的深入对接。

本次会议首先由专家代表南京农业大学郭世荣教授进行宣讲。

郭教授指出生产上广泛采用的基质主要为泥炭,具有数量的有限性、分布的不均衡性、性质的不可再生性和开采的环境破坏性,目前实行保护性开发,许多国家已限制开采,导致泥炭使用成本高。 基于此背景,郭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生物基质合成技术成果有效的改善了这一问题。生物基质合成技术有效利用不同产业有机废弃物材料进行机制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轻型”“有机”“营养”这三大特点。

此外,郭教授又介绍了其设施作物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成果,包括有机轻型基质穴盘育苗技术、叶菜穴盘基质栽培技术、蔬菜有机基质无土栽培技术、设施作物嫁接换根抗逆栽培技术、控水控肥番茄等蔬菜作物高品质栽培技术、安全、环保型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等。

其次,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马伟研究员的助理杨雪梅介绍了其团队以及研究方向。马伟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农业机器人,其团队指出我国超过98%的蔬菜栽培均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种苗需求量超过6800亿株,缺口巨大,现有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只能向市场提供30%左右蔬菜种苗,剩余的70%仍然依靠传统育苗方式或简单装备栽培,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不断攀升。此外,这些种苗在从育苗基地到农田长途运输过程中不仅易造成损伤和浪费,还会产生高昂的运输成本。种苗生产全流程缺乏标准化管理,苗的质量层次不齐,出苗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蔬菜种苗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贴近用户的无人种苗生产工厂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集约化生产方式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针对这一问题马伟团队进行了技术研究以及提出期望和企业合作钵苗高效移栽技术研究与智能装备创制。

随后,两家企业代表分别对各自所需的技术需求做了宣讲。

苏州博田的市场经理李壮对其企业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传统农民正在消失,靠人工精耕细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因此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和出现是必然的。苏州博田已有较为成熟的农业机器人制作经验,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期望与机器视觉领域、AI大模型、SLAM导航的专家就农业采摘巡检机器人项目内存在的1.技术成熟度提升;2.多传感器融合技术;3.灵巧操作和软抓取技术等项目难题与相关领域专家达成合作。

邹城辛沃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辛沃田总工赵士民就其企业所需的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种植技术,在无土栽培方向所需要专家解决的难题进行了推介宣讲。他提出温室无土栽培虽然可以脱离耕地,但设施设备昂贵和复杂,经不起狂风暴雨的侵袭,露天种植困难:目前,在用的设施都存在的投资大、操作管理复杂:人工成本高、运行可靠性低、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弊病,无疑是设施农业的痛处和短板。形成了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设施农业的普遍应用。因此基质再生尤为关键,其指出垃圾利用再生基质的需求,希望就基质再生与专家达成合作。

最后,北京平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招商政策宣讲。农业科技园区为入驻企业搭建公共实验平台,提供空间保障、政策保障,并为入驻园区的人才提供各类补贴(包括交通、住房等)支持,欢迎农业类企业、人才入驻园区。

会后,主办方帮助郭世荣教授和邹城辛沃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并帮助其建立联系,促进其达成合作。如有专家/企业与马伟团队/苏州博田有合作需求,可添加联系下方联系方式。